發布時間:2023-09-04 |
“要將昔日‘煤黑子’變成‘綠色大港’,綠色、低碳絕不能只是口號。”“零廢料”改造是三航局羅涇集裝箱碼頭改造工程項目經理葛鋒對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許下的“綠色承諾”。
該項目是國內首個系統化舊碼頭改造項目,需要將已經完成歷史使命的傳統煤炭、礦石碼頭換代升級,使之成為上海市繼洋山深水港區后第二個“超大型、智慧型、生態型”集裝箱港口。
作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項目團隊在改造方案確立前期進行了大量的勘察測算工作,劃分出有相似結構的單獨作業區。經過測算,項目團隊最終確定有30%的舊碼頭方樁、防撞鋼管樁、老引橋上部結構等需拆除或重建。然而,僅廢料混凝土就有6萬多立方米,光外運處置費就300多萬元。
在控制成本和綠色環保的雙重要求下,“自產自銷”成了項目團隊的唯一選擇。
“岸線附近的引堤填筑量大,且對材料要求較低,可以將拆下來的建筑垃圾用在那。”項目總工韓振飛的想法打開了眾人的思路。
項目團隊按照這一思路,將碼頭引橋和陸域堆場拆除的混凝土梁、板、樁、塊集中破碎,用于填筑新建引堤的道路路床和路基,經過碾壓密實后再進行后續施工,混凝土“零廢料”計劃成功實施。
碼頭改造工程加速推進,但舊結構的拆除速度很快便無法滿足填筑速度,拆除材料“供不應求”的局面一時難以破解。
正當項目團隊糾結于,到底是采購填埋材料保證進度,還是堅持綠色環保犧牲進度之時,質量部部長張一博在施工現場巡查時發現,即將進行改建的舊煤炭堆場將需要大面積開挖,從中產生的大量土方需轉運出廠,而這剛好可以彌補拆除材料“供不應求”的問題。
但還沒來得及高興,土質分析報告給項目團隊澆了一盆冷水。
原來,舊煤炭堆場的土方為上海原始地貌的松散山皮土,是一種巖石風化脫落的不良土,穩定性差,不能直接作為路基填筑材料。“可以將山皮土用袋裝的方式進行包裹,降低其松散性,提高其承載力。”張一博還是不肯放棄。
試驗后,確認袋裝山皮土完全符合筑基填埋的承載力標準,但路基填筑需要2.7萬立方米的山皮土,即需裝一萬多袋。“袋口小,只能人工手裝,一萬多袋要裝還要搬,費時又費力,不如直接買填埋材料。”工人們聽后怨聲載道。
“零廢料”改造舊碼頭是目標,但工程進度也很重要,那段時間里,如何兼顧環保與進度成了葛鋒心中的牽掛。
一天在食堂吃早飯時,葛鋒看到廚師正在包餃子,瞬間有了靈感。如果僅將山皮土用土工布覆蓋半包裹,就像包餃子不掐邊,不僅可以省去裝袋的時間人力,用挖土機即可快速、大面積操作,而且還可以重復利用養護混凝土時剩下的土工布。
葛鋒將這個想法在腦海里反復模擬后,撥通了韓振飛的電話,共同研究方案是否可行。經過項目技術團隊的反復測算之后,證實“半包裹”的山皮土承載力完全符合要求。很快,山皮土“再利用”讓引堤建設再次跑出“加速度”。
進場至今,羅涇集裝箱碼頭改造項目未對外出運過一立方米的廢料,其綠色施工理念也得到了業界認可,并于今年獲得“上海市建設工程綠色施工Ⅱ類”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