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09-23 |
“門前大橋下,游過一群鴨”,當這首歌火遍南北,膾炙人口的那會,我正在讀小學。記得每天上學放學,都要經過外婆村口的那座拱橋。石頭建造的橋面走近了能看出青苔,但依舊顯得很牢固。兒時的樂趣便是央求爸爸騎著鈴兒響的自行車,載著我在橋的兩頭來回跑,自行車跑的不快,橋也不長,但是中間顛簸的感覺讓我仿佛上了癮。這座小小的橋,連系著村里村外,也連系著我對外面世界的好奇。
等到稍大些,歷史課上開始學習到中國的橋梁史。隋朝李春的趙州橋清醒脫俗。近代茅以升先生的錢塘江大橋雄偉壯麗。撫摸著書上這一幅幅包含厚重感的圖片,內心已開始生出學習土木工程的萌芽。后來,每當放學時候,就坐在媽媽的電動車后座,抱著她,讓她為我講一些橋梁的故事。媽媽愛看書,從她嘴里我知道了第一次攀登世界橋梁強國之列的上海南浦大橋,中國第一座懸索橋汕頭海灣大橋等等。這些故事在我心里搭建了一座通往土木世界的橋梁。電動車跑的稍快,但是故事很長。這座心里的橋,連系著現實與夢想,也連系著我對土木的渴望。
于是后來大學我毅然的選擇了土木工程專業。第一次出遠門的我坐在汽車上,擦的干凈透亮的車窗倒映出了我緊張又帶著興奮的臉。通往新學校的路經過了長江大橋,聽說是剛建成的。這一次,橋底下不再是小時候游過的一群鴨,而是在陽光下波光粼粼,一瀉千里的長江。閉上眼,我仿佛能聽到江水的怒吼和大橋的和弦。行駛在橋上,正如飛躍在江面,飛躍向未來。汽車跑的很快,但是理想還很遙遠。這座壯麗的橋,連系著過去與未來,也連系著我和為之奮斗的目標。
大學畢業后,我來到了三航局工作,并有幸參建了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它是中國境內一座連接香港、廣東珠海和澳門的超級工程。初來項目的我被它宏偉的規模所傾倒。高超的工藝和質量讓我意識到,正在目睹的,不再是歷史書上只有照片的文字,而是正在破繭化蝶的歷史性時刻。每當我快要降落在珠海機場,俯瞰著身下橫跨伶仃洋的大橋的時,總能聽到飛機上有幾個稚嫩的聲音問到:“爸爸,這是什么橋呀,好漂亮?!庇兄袊⒆?,也有外國孩子,這個時候,我總會內心生起無比的驕傲。飛機飛的很快,可是中國發展的更快。這座歷史性的橋,連系著三地的文化,連系著中國與世界,也連系著我和我心中的自豪。
從村口的那座小石橋到如今的港珠澳大橋,從當初顛簸的二八大杠到現在時速350km的復興號,回望70年,種種變化表明,中國的陸??樟Ⅲw交通發展已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按簌i一日同風起,摶搖直上九萬里。”黨的十九大立足新時代新征程,作出了建設交通強國的重大部署,如今,中國橋、中國路、中國車、中國船、已奠定了中國交通大國的地位,為交通強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固基修道,履方致遠,作為三航人,我們有底氣、有能力、有決心,為譜寫交通強國新樂章貢獻自己的力量,讓交通發展繼續跑出加速度。這一次,我走在一座擠滿了人的橋上,它的名字叫作“復興橋”。
供稿:楊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