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11-20 |
“工藝先行,質量優先。”秉持以工藝保質量,以質量促進度的理念,畢業后就進入三航工作的莫日雄如今已是三航工程建設當之無愧的青年排頭兵,2019年,正是他參加工作的第十年。
200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第六十個年頭。剛畢業的莫日雄懷著繪制祖國藍圖的一腔熱血,加入中交三航局工程人的隊伍,投入洋山深水港四期工程建設中。彼時,他只是一名技術員,勤奮好學、踏實認真的工作態度,讓他在這兩年的工作中迅速成長。
2011年秋,港珠澳大橋東人工島項目正式開工,莫日雄又跟隨二公司建設團隊來到茫茫伶仃洋,當時怎么也沒有想到,這片海會陪伴他的大半個青春,就連人生最重要的時刻——婚禮都是在工地上舉辦的。
筑島是世界難題,在外人眼中,港珠澳大橋項目的筑島工程可謂“難上加難”。因橫跨三地,項目建設標準極為嚴苛,10萬平方米的東人工島不僅要符合三地建設最高標準,而且要滿足高達120年的設計使用壽命。世界級工程的建設從各個方面對經驗尚淺的青年人來說都是一種挑戰。而對時任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東人工島質檢部部長的莫日雄來說,與其說是重重挑戰,不如說是滿滿機遇。
難度越高,對質量的把關就越應嚴格。深知這一點的莫日雄在東人工島的施工管理過程中,始終將質量融入每一個施工環節,帶頭組織開展質量提升活動,使質量即生命的理念深入人心。鋼圓筒振沉施工、77天筑島奇跡。在所有人都在對這世界罕見的人工島建造奇跡交口稱贊時,身為這一偉大建設的塑造者之一的莫日雄仍在埋頭苦干。120年的設計使用壽命一直掛在他的心頭,質量問題絕不姑息,工程建設絕不容忍一絲疏漏。
全國范圍內都極其罕見的復雜地質情況、“水上大熊貓”白海豚的生存條件要求、海上作業帶來的條件限制……難題接踵而至,卻攔不住莫日雄攻堅克難的興奮勁兒。他先后組織團隊開展“降低塑料排水板回帶率”、“提高擠密砂樁擴徑率”、“優化現澆預應力箱梁外觀質量”等QC活動。過程中他有條不紊地安排各組員的工作,指導組員按照PDCA循環法開展活動,運用QC工具分析情況,收集統計關鍵數據,確認并分析要因。克服了一個又一個難關,優化了一個又一個方案。
對質量的把控,莫日雄堅持從優化改進工藝出發,致力于“以工藝保質量”。他組織施工班組進行技術質量交流會,針對重點分項工程的重、難點,積極研究工藝優化及改進以提高工效,并申請多項發明專利。東人工島塑料排水板的打設深度達41米,為目前國內之最,且須穿透21米的砂層,國內無現成的、適用于本工況的插板機,莫日雄積極配合項目總工進行插板機的改造,克服了套管自由大容易變形、插板時套管側摩擦力大等施工難點,順利插板至設計底標高,并申請了專利。此外,還參與對東人工島島內降水井打設工藝優化與改進,改進后的打設工藝工效高(一天可成8口井),泥漿零排放,還獲得發明專利授權。針對東人工島暗埋段隧道結構的特點,對暗埋段結構墻身控裂工藝進行了二次優化,成功控制了墻身裂縫的產生,工法被評為水運工程一級工法。
對施工進度的把控,莫日雄因地制宜,制定合適工藝,從保證施工質量著手,致力于“以質量促進度”。東人工島主體建筑共有地下兩層和地上四層,建筑總面積逾40000平方米,設計使用壽命為120年,附屬設施多,結構型式復雜,尺寸變化大,質量要求嚴格,工期極其緊迫。再加上主體建筑結構采用清水混凝土工藝,施工要求極高。但施工時間僅有半年,若采用傳統工藝:鋼筋、模板施工均現場安裝,施工質量難以保證,也易發生因質量問題返工而耽誤工期。為加快施工進度,同時確保港珠澳大橋東人工島主體建筑清水混凝土實現“素顏”美,莫日雄組織技術人員研究討論,制定了《清水混凝土裝配式施工工藝》,同時提高模板體系周轉率、降低模板配備數量。最終,順利地在節點2017年8月31日完成了結構封頂,且外觀質量得到各級單位的一致認可。
從一名普通的施工青年到工程建設的排頭兵,莫日雄每一步都走的很扎實。從一開始,他就本著一顆追求卓越的心去做人、做事。“做難事方成大業”,這是他最真實的寫照。港珠澳大橋工程質量標準之高,技術難度之大,無需過多言語。莫日雄勤于思考,善于學習,勇于擔當,敢于拼搏,他一次次挑下重擔,從未逃避,也未曾退卻。2000多個日日夜夜,他一路陪伴著超級工程“成長”。
十年,讓嗷嗷待哺的孩子成長為能言會道的少年,讓上下求索的青年人蛻變成一個行業標桿;十年,也將茫茫無際的大海變得不再是隔絕兩岸的“零丁洋”。固基修道、履方致遠的精神在莫日雄身上閃閃發光,在港珠澳大橋東人工島的建設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供稿:羅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