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5-07 |
“宇軒,近期要澆筑東側的立柱樁孔,咱們要盡快做好各項準備。”從現場奔波一天回來的王學森對徒弟邱宇軒說道,“再堅持一下,就快看到曙光了。”
王學森是三航局外高橋2號船塢改造項目生產副經理,自復工以來,他不是在辦公室做施工計劃編排,便是在施工現場抓生產。“這是復工以來的常態了。”邱宇軒說,“師傅始終放不下現場的進度。”這段時間,在抓防疫、搶工期的雙重壓力下,王學森不敢有絲毫懈怠。
其實早在春節前夕,王學森已經帶領大家開啟“搶工”模式。船塢底板施工全部完成后,項目部便安排挖掘機對作業場地進行整平,并將春節后施工所需鋼筋輔材全部備好,一切都在為能夠在計劃的時間內順利出塢做準備。但是突如其來的疫情,延誤了工程進度。
原定出塢的時間一天天臨近,王學森回想起先前對業主的承諾,既焦慮又心急。“我們不能坐以待斃,要做足復工的準備。”王學森跑遍了周邊所有藥店為大家儲備防疫物資。“能復工是好事,可病毒很危險,復工后能保證我們安全嗎?”工人們不禁擔憂。“只要經過檢測,身體健康,我們就有足夠物資和有效措施來保障大家的安全。”王學森承諾。
經過多方協調,項目終于復工了,但王學森身上的壓力并沒有絲毫減少,業主明確原定出塢時間不變。眼看著施工時間僅剩12天,要順利完成鋼支撐拆除、廊道缺口封堵、立柱樁孔澆筑、機電設備安裝等各項施工,絕非易事。“我們要先拆除鋼支撐,然后同時進行樁孔澆筑和安裝設備……”王學森腦海里不斷推演著對策。
時間緊迫,為了保障各項工序的有效銜接,加速工程進展,王學森制定了詳細的任務清單。各個協作隊伍迅速投入施工,王學森緊盯現場關鍵節點,把握每個重要環節的控制。按照任務分解表,他要保證對當天施工內容進行銷項,力爭任務不過夜。那段時間,效率最高時一天便完成了10個立樁樁孔澆筑。
就在大家信心高漲之時,廊道缺口封堵又陷入了困境。船舶出塢需放水,若廊道缺口不封堵,塢室將無法蓄水,封堵廊道缺口是完成出塢節點的關鍵。但是按照設計方案,廊道缺口封堵施工需14天,再加上廊道缺口腳手架搭設與鋼支撐拆除沖突,遠超出塢時間節點,按照現狀無法保證出塢目標。此外,廊道缺口封堵采用混凝土結構,而最關鍵的攪拌站砼供應暫時還沒恢復,不能滿足施工需求。
“工期緊張我們可以努力克服,施工方案能不能再想想辦法?”王學森和項目總工程師袁扣峰緊急商討對策。經過討論,反復計算受力情況后,在滿足水壓力的同時滿足工期要求的前提下,他們決定將現澆混凝土擋墻結構改為臨時用磚墻、鋼模板及支架組合擋水方案。經過連續7個晝夜的奮戰,最終完成了廊道口封堵,至此,影響出塢的最大阻礙被清除。
通過兩周的“硬核”復工,外高橋2號塢原塢室內一艘浮式生產儲油船順利出塢,新塢室內雙半船如期對接落墩,王學森帶領隊伍交出了漂亮答卷。(張緒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