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5-07 |
走進公司花博會施工現場,所到之處皆繁忙,千余名務工人員、上百輛工程車分布于十多個作業點緊張施工,挖掘機、推土機轟鳴聲震耳欲聾、重型卡車來回穿梭蕩起滾滾煙塵,一派熱火朝天。
公司花博園景觀綠化、臨時場館及配套設施建設項目涵蓋場館、水生態、橋梁、園林、裝修等各項施工。去年11月一開工,項目便掀起一波施工“小高潮”,成績可喜,可“好景不長”,就在大家準備趁勢而上時,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既定的施工部署。“一定要把時間搶回來!否則,不僅損失太大,后期進度壓力也會倍增,更重要的是,我們的信譽還會受影響。”防疫復工對策會上,項目生產副經理諸軍指出。
2月24日,項目辦理完復工手續,正式按下復工建設“啟動鍵”,成為上海地區首批復工重點項目之一,然而,沒趕上復工的欣喜,新的問題就來了。受封城封路影響,返崗工人無法進入項目現場,項目建設無法大展拳腳。于是,項目通過“高薪”吸引當地勞動力就近務工。得知花博會正缺人手,加之在花博會復工既能掙到錢,也能為家鄉建設出份力,招聘頗為順利,作業人員一路增長到1041人。
就在大家擼起袖子迎來施工大干熱潮時,綠化種植卻遭遇“卡脖子”。按照計劃,項目部必須趕在4月底前完成5萬多棵樹木種植,完成復工后的首次節點“大考”。在項目實施“人海”戰術后,每天種樹量從開始的200棵迅速竄到1000棵,最高時達到2000棵,但由于樹木數量龐大,需要回填大量的種植土,且對土源要求高。“種植土俗稱黃土,含雜質少,土壤松軟,肥力足,酸咸度適中,唯有耕地土最符合條件。”諸軍解釋說,一時間,陷入了土“慌”。
為此,項目部屢次到村里碰運氣,挨家挨戶搜羅村民農田改造開挖出來的土。“那段時間,哪里有農田改造,哪里就有我們。”諸軍調侃道。終于用“笨”方子解了“土”急。
土方壁壘打通了,土方車又遇尷尬。崇明當地土方車輛有100余輛,但由于當地多個項目同時在建,導致車源較為緊張。雖經項目部全力爭取,尋得40輛土方車,但遠不能保證一天1.5萬方到2萬方的運輸量。項目部發動全部力量開始尋找車源,同時尋找符合規范的社會車輛,提前報備并通過檢驗后參與土方運輸。“4.30節點土方運輸量需求大,工期緊。因此,在專業運輸車輛缺乏的情況下,上述車輛將是個很好的補充。”諸軍分析道。通過多方打聽,項目部最終找到了車源。在有關部門的指導和協助下,著重確認了這類車輛的合法合規、安全性能和揚塵控制效果。之后,諸軍第一時間找到項目建設指揮部負責人,在多方輾轉,反復溝通后,終于使土方運輸車輛數增至100輛,運輸問題終于順利解決。就這樣,大家通力合作,一個又一個難題被攻克。“雖然工程前期損失了些時間,但復工后工人們都使出‘洪荒之力’,施工效率大幅提升。”項目經理許光亮說。
從復工命令下達的那一刻起,“跑”字儼然成了項目團隊的主打詞,20天,花舞雙橋144根樁完成;30天,百花館、花藝館、花棲堂833根樁完成,土方回填完成74.10萬方,綜合管線鋪設65609米,種植綠植40000棵……項目建設跑出了“加速度”。(張 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