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10-22 |
9月28日凌晨,經過34小時連續作業,在公司承建的株洲清水塘大橋施工現場,轟鳴的機器逐漸停止了忙碌,澆筑了2236方混凝土后,株洲清水塘大橋23號主墩順利完成施工,標志著2個主墩承臺全面完成,為墩柱施工奠定堅實基礎,向年底完成大橋下部結構施工的目標邁出堅實一步。
▲澆筑中的清水塘大橋23號主墩承臺
株洲清水塘PPP項目是全國21個老工業區搬遷改造試點之一,而清水塘大橋就是老工業區轉型升級的交通大動脈,23號主墩承臺澆筑過程跨越三天兩夜,但前期的工作早已開始。“要順利完成承臺施工,首先要在洶涌的湘江中站穩腳跟。”大橋技術負責人劉小港介紹。“站穩腳跟”靠的鋼棧橋施工平臺,“但項目施工區域的薄壁河床裸巖地質地基可不是好捏的‘軟柿子’,反倒是出了名的 ‘硬骨頭’,使用常規的振動錘沉樁,不過是給硬巖地基撓癢癢。”劉小港說。面對這種情況,在湘江水域有豐富施工經驗的項目總工李業勛帶領團隊突破性地開發出一種內河深水巖質地基嵌巖鋼管樁成樁系統,嵌巖深度可達到5米,實現快速在湘江中站穩腳跟。
從年初至今,眼看著項目啃下硬骨,抗疫情、斗高溫、戰汛期,穩步推進圍堰、樁基等各項施工,可看似常規的承臺混凝土澆筑卻成了項目部的一道難題。原來,在9月的項目立功競賽誓師大會上,項目經理左小永立下了“年內完成大橋下部結構”的軍令狀,眼看節點近在眼前,大橋青年突擊隊隊長呂艷濤頓覺壓力驟增。如果按照常規的2次澆筑工藝,不僅耗費人力物力,更會耽誤施工進度。呂艷濤深知大橋施工等不起,更慢不得,既然立了軍令狀,就要拿出硬核措施,項目團隊積極與設計單位及各方專家進行研討,討論由分2次澆筑變為1次澆筑的可行性方案,經過5次充分討論研究,最終確定方案,采用超緩凝混凝土,通過適當延長混凝土的初凝時間,確保混凝土連續長時間澆筑,性能指標滿足要求。
“主墩承臺是個名副其實的大個子,大體積混凝土澆筑,不僅要增加初凝時間,最重要的就是要控溫控裂,為此,我們在這個大個子體內埋設了大量冷卻水管為他降溫,也同步埋設了70余個‘體溫計’,實時監測大個子的‘健康情況’。”劉小港說。面對2000余方的大方量澆筑,項目組織召開了3次溝通協調會和5次技術交底會進行統籌布置,將澆筑工序全面梳理,確保各項工作明確分工,準備工作落實到位,人員安排清晰有序。“一切準備就緒,澆筑自然水到渠成,僅這一道工序,就為我們節約了近一周的工期。”呂艷濤自豪地說。
▲清水塘大橋效果圖
“主墩承臺已經完成,但我們不能有松松氣、歇歇腳的想法,要搶抓黃金十月的施工期,才能確保年度任務目標的全面完成。”項目經理左小永在生產例會上表態。“清水塘大橋一頭連接著產業布局,一頭連接著民生改善,國慶期間我們將繼續駐守現場,現在我們越來越期待大橋如一朵出水芙蓉般躍然挺立在湘江之上,真正為株洲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談到即將到來的國慶假期,呂艷濤說。
來源:株洲清水塘PPP項目
圖文:尹俊杰 王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