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10-23 |
新員工日記
1.臺風又雙叒叕來啦!
不出意料,2020年西北太平洋洋面最強的第9號臺風“美莎克”如期而至。浙江近海海域發布黃色海浪預警,大浪將高達3.5到4.4米,風力達到8級,嵊泗島關閉所有開放沙灘、漁民全部靠岸。而我們位于浙江省嵊泗縣馬跡島的海上施工項目——馬跡港21號廊道拆除工作也不得不在8號臺風襲來之后再度停工。
從8月17日開工到現在,僅僅兩個星期臺風就已“光臨”兩次,而時間也已過了約定工期的六分之一。整個安裝施工處都在為工期擔憂。而現實卻是——9號臺風北上、第10號臺風“海神”接踵而來,中心最強風力達到9級。半個月左右,三場臺風,從項目開始就撲在工地的主任也忍不住在朋友圈發出稍顯無奈的調侃:“接二連三,結伴而來”。
2.這些,都是什么?
對于安裝施工處來說,難的不是技術也不是人力,而是無法掌控的天氣。即便不是臺風,輕微的風浪也會我們的落泊鋼桁架工作帶來風險與挑戰。此刻的我對項目進度以及施工難度似乎能侃侃而談。但幾天前,我可能一臉茫然,即便書記已經大概給我解釋過一遍。
“馬跡山21#是什么意思”?
“鋼結構桁架是什么”?
“倒駁船是什么”?
“總共13跨拆除工作,一跨又代表什么”?
拿到項目計劃書的我在百科上敲下第一個問題,兩天內,就沒有翻過頁。百科無法回答的問題就記在筆記本上,而后鼓起勇氣去問部長、師兄。初來乍到,新同事、新環境、新領域,這感覺就像摸象的盲人,不知所措。
“我們想要到項目上,去看點實際的東西,做點事”,過了一個星期“悠閑”的辦公室生活,我們終于爭取到了去項目上的機會。即便已經看了施工圖、也見了項目計劃書,但對于實操依然是摸瞎。300T的浮吊長什么樣,500米長運輸廊道又是什么樣,項目施工難度到底有多大,一切都僅憑想像。
之后短短的五天內,如愿以償。500米的運輸廊道原來就像是一座帶了鋼鐵帽子的大橋,橫亙在海上;掛著吊具的300T浮吊原來大到可以遮住一座山,用手機全景功能也拍不下一張它的全身照;遠遠看著大小不及山頂一角的舊鋼桁架原來可以大到如半個足球場,也竟然可以脆弱到,底部鋼板只余下不足6mm,有的干脆脫落,成一個個小坑……
3.腳踩著現實前行
首拆視頻里的風平浪靜原來也只是施工為數不多的幸運。工地上眼見第二跨鋼桁架的拆除,懸掛著鋼桁架的吊具在風中左右搖擺,下一秒似乎就要來一場碰撞。半個足球場撞上一個小地樁,會是火星撞地球的爆炸?而造成這一切的風,我感知的程度卻只是“微風”。
在工地的3個小時內,耳朵被勒的生疼,防塵口罩和安全帽的帶子交雜在一起緊緊地勒住耳后,直到進入工地辦公室我們6個人才敢脫下口罩和帽子整理。
進入工地發現,礦粉、泥巴、銹水在地上糊成一團,廊道上不知道是泥巴還是礦粉飛揚。而上廊道,底部鋼板被腐蝕的如紙片,有的漏出一個個坑坑哇哇的小洞,欄桿、桁架之間甚至出現斷裂……當生命真正暴露在危險之下,一切防護措施都不再是一個僅僅擁有儀式感的東西,而是一種對于生命的負責。
回到廠區,領導給我們6個員工進行了任務分配,我們也在這一周之內,進現場,學看圖、寫施工日記、做日報、周報、做安全檢查,從“空蕩蕩”到逐漸找到方向。當然,我們還記得上島前的浪漫幻想,陽光、沙灘、海風輕拂、海浪輕卷。現實都有,但更多的是塵土飛揚的工地、舒適度欠缺的住宿、頂著太陽的曝曬工作。
來時我們給這趟“旅行”配樂《Vitory》,但實際卻是一條《平凡之路》,不算落差,而是腳踩著現實,努力飛往理想之巔。當我們仍堅守理想,劍相撞那一刻,我們能感受到成為強者所擁有的強大力量,毫無后悔。
圖文:萬 玲